top of page
  • 作家相片CHI YUN HUANG

時尚雜誌 200 年的演變:從法國宮廷到現代生活

上個月我前往墨爾本參觀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館內一角展出了豐富的時尚雜誌收藏,深深激起我的興趣。

內容呈現出時尚與文化的密不可分,同時也呈現出雜誌封面風格的變遷與女性社會地位的演進。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後,這些時尚雜誌不僅提供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想像,也滿足了女性爭取自主的渴望。時尚雜誌不僅捕捉了女性的服裝造型,還反映著社會的價值觀,並推動著社會改變。

透過回顧時尚雜誌 200 年的演變,讓我更深入地了解當時社會的商業和文化樣貌。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的 200 Years of Fashion Magazines 展。Photo Credit: Huang Chi Yun

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的 200 Years of Fashion Magazines 展。Photo Credit: Huang Chi Yun


 

時尚雜誌 200 年的演變

上流世界的吉光片羽:1797–1901年

時尚雜誌的前身起源於 18 世紀早期的法國,最早是用來展示法國宮廷最新風格標準的時裝插畫(Fashion Plate),而且只有少量合訂本的形式。

不過自 18 世紀晚期開始,越來越多的時裝插畫開始以定期出版的方式呈現在一些相對便宜的雜誌上,比如《Cabinet des Modes》(成立於1785年)和《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成立於1797年)等。這些雜誌對整個歐洲的時尚風格影響深遠。

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 1820

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 1820


1843 年成立的《Les Modes》是第一批將攝影照片刊登在雜誌上的時尚刊物之一。這些照片呈現巴黎的高級訂製服工作室(couture houses)最新的時裝,並以拍攝著名的女明星和社交名流為主。


《Les Modes》1904年8月號。source: www.bnf.fr


 

戰後的美夢:1912–1945年


這段時期的時尚雜誌不僅是時尚產業的重要推手,也成為當時新興藝術風格的代表。他們與知名藝術家合作,將創新的藝術表現方式融入到雜誌的封面和插畫中,打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形象。其中包括新藝術風格(Art Nouveau)、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和立體主義(Cubism)等,且雜誌內容逐漸從宮廷轉向描繪當代生活的美好。

1912年,有三本時尚雜誌開始採用一種名為「Pochoir」的手工印刷技術(該技術需要匠人透過手工塗上水彩或水粉顏料,既昂貴又耗時,直到網版印刷技術進步後才逐漸式微),印刷出的插畫細膩精巧,因此成為雜誌呈現富麗生活的絕佳選擇。

其中的《Journal des Dames et des Modes》是專為中上層階級女性提供穿搭靈感,呈現當時最潮流的時尚品味。而《Gazette de Bon Ton》則是一份奢華的雜誌,透過高價年度訂閱的方式,向讀者們展示最時髦的服裝與風尚。最後的《Modes et Manieres d’Aourd’hui》則每一期匹配一位藝術家和一位作家來總結當時最流行的時尚趨勢。


使用Pochoir手工印刷技術的插畫。《Gazette de Bon Ton》1921年。source: abebooks.co.uk/

使用Pochoir手工印刷技術的插畫。《Gazette de Bon Ton》1921年。source: abebooks.co.uk/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隨之而來的是 20 年代的經濟繁榮。位於法國里昂的著名紡織品公司在這個時期出版了《Art Goût Beauté》。

這份雜誌的主要客群是較富裕的階級,每期都以用絲線裝訂,並同樣使用 Pochoir 手工印刷技術。內容展示了當時知名服裝設計師的最新作品,並對服裝和布料進行詳細地描述。

每期的末頁也會刊載出版商所生產的奢華紡織品,讓人們可以一窺當時女性所追求的奢華生活方式。


使用Pochoir手工印刷技術的插畫。《《Art Goût Beauté》1924年9月號。source: www.bnf.fr

使用Pochoir手工印刷技術的插畫。《Art Goût Beauté》1924年9月號。source: www.bnf.fr


同時期的時尚週刊《Harper’s Bazaar》則以俄羅斯藝術家 Erté 的封面插畫而聞名。Erté 於 1915 年至 1937 年間,運用他著名的裝飾藝術風格(Art Deco)為該週刊設計了 240 款封面,並將《Harper’s Bazaar》的品牌風格定義為現代、自信和國際化。


Erté 為《Harper’s Bazaar》1933年11月號製作的封面插畫。source: harpersbazaar.com

Erté 為《Harper’s Bazaar》1933年11月號製作的封面插畫。source: harpersbazaar.com


現今享譽國際的《Vogue》其實早在 1892 年 12 月就在紐約誕生。當時它還只是一個小型上流社會週刊,主要讀者是初出茅廬的名媛和社交名流。

直到 1909 年,該雜誌被康泰納仕出版集團(Condé Nast)收購後,才逐漸轉變成一本真正的時尚雜誌。


《Vogue》1926年9月15 日、《Vogue》1927年7月15 日。source: archive.vogue.com/issues

在 1923 年至 1937 年 Edward Steichen 擔任《Vogue》雜誌攝影師期間,該雜誌首次推出了以「攝影」為主視覺的封面。

這款封面(見下圖)中,一位太陽曬得黝黑的模特兒身著流線型泳衣,展現出自信而充滿力量的姿態,成為《Vogue》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封面之一,凸顯現代女性的自主意識和時尚風格的變化。


英國版《Vogue》1932 年7月1日的封面。被太陽曬得黝黑的模特兒身著流線型泳衣,擺出隨意但充滿力量的姿勢。Photo: Edward Steichen/source: archive.vogue.com/issues

英國版《Vogue》1932 年7月1日的封面。被太陽曬得黝黑的模特兒身著流線型泳衣,擺出隨意但充滿力量的姿勢。Photo: Edward Steichen/source: archive.vogue.com/issues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稱為「 Vogue 失落的偉大攝影師」的 Clifford Coffin,在英國版《Vogue》1947 年 6 月號中發表了一篇社論,以倫敦破敗的豪宅為背景,拍攝了一系列的照片。並在社論中表達了戰後人們渴望回到夢想中的生活的意境,呼應了照片中破敗廢墟與美麗女性的對比:


“ Ruins rise, and beauty has its second spring; the future holds equal hope and hazard, and the grace of a ball dress, bright against the rubble and brave in the encompassing dark, is a symbol of our gradual return to a certain serenity of life.”——Clifford Coffin

在瓦礫與黑暗的環繞中,舞會禮服的優雅、明亮和勇敢,成為了人們逐漸回歸生活某種寧靜的象徵。向世界傳達了一種關於戰後時代的希望和信仰。


Clifford Coffin 為英國版《Vogue》 1947 年 6 月號的社論拍攝的照片。轉載於《Issues: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Fashion Magazines》。source: Issues: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Fashion Magazines

 

現代生活的新風貌:1955–1997年


在這個時期,主編們和攝影師為時尚雜誌的發展發揮關鍵影響力。他們樂於突破傳統框架、進行開創性的實驗,拓展了時尚雜誌內容與視覺表現的可能性。

1940 年代到 1960 年代,《Harper’s Bazaar》的傳奇時尚編輯 Diana Vreeland 以鮮明大膽的風格聞名,並毫無畏懼地顛覆傳統審美觀,發掘了無數個淺力無窮的設計師與名模。她激勵女性去觀察,去想像、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


「一件新的洋裝不會帶你前往任何地方,而是你穿著這洋裝正過著的生活、過往的人生,以及你即將要做的事,會帶領你邁向未來。」——Diana Vreeland

同時,擁有奇思妙想的 Diana Vreeland 與兩位擁有超凡眼光的女性攝影師 Louise Dahl-Wolfe 和 Lillian Bassman 的合作,也為那個時代的《Harper’s Bazaar》編織出與眾不同、充滿力量的視覺印象。


Louise Dahl-Wolfe 是在外景使用彩色底片與運用自然光的先鋒,其作品光彩活力,成功地捕捉人體的律動感,而非靜止的肖像。Photo: Louise Dahl-Wolfe/Source: harpersbazaar.com

Lillian Bassman 打破了過往的攝影規則,用柔和且有策略性的聚焦與曝光加深了照片中的對比,且她的攝影作品很少拍攝模特兒直視鏡頭的照片,使其充滿故事性的想像空間。Photo: Lillian Bassman

Lillian Bassman 打破了過往的攝影規則,用柔和且有策略性的聚焦與曝光加深了照片中的對比,且她的攝影作品很少拍攝模特兒直視鏡頭的照片,使其充滿故事性的想像空間。Photo: Lillian Bassman


1980 年,英國記者 Nick Logan 創立了《The Face》,該雜誌開創一種融合音樂、時尚、藝術、電影、政治和社會議題的新生活風格流派。因此《The Face》在 1980年代中期被認為是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出版物,引領了時尚和流行文化的趨勢。


《The Face》1980年11月號,以大衛・鮑伊為封面人物。《The Face》1985年1月號,以蘇格蘭女歌手 安妮·藍妮克絲為封面人物。


進入 1990 年代,時尚雜誌封面上的名人逐漸取代了模特兒的地位。擔任美國版《Vogue》主編的 Anna Wintour 則是其後的推手。她充分利用了公眾對名人的日益增長的興趣,邀請當時最受矚目的人物,如妮可・基德曼和戴安娜王妃等,登上《Vogue》的封面。因此,這些名人成為了時尚雜誌封面的主角,引領了時尚和文化的新潮流。


《Vogue》1997年10月號的封面是 Patrick Demarchelier 在 1994 年拍攝的戴安娜王妃,以紀念她去世。

《Vogue》1997年10月號的封面是 Patrick Demarchelier 在 1994 年拍攝的戴安娜王妃,以紀念她去世。


 

結語

時尚雜誌的演變與時俱進,自紀錄宮廷時裝的插圖逐漸轉向描繪現代美好生活的攝影照片,而《Harper’s Bazaar》、《The Face》和《Vogue》等雜誌更是開始融合新時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掀起了風格和流行趨勢的革命。

這一演變見證了時尚和文化的變遷。時尚雜誌不僅捕捉了女性的服裝造型,也成為了反映女性社會地位隨著時代變化的重要紀錄。如今,時尚雜誌呈現多元化的身體形象和種族多樣性,仍一直在探索和推動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


 

Read More

Issues: A History of Photography in Fashion Magazines 作者: Aletti, Vince 出版社:Phaidon Press 👉🏻點擊了解更多



博物館資訊
時間|10:00 – 17:00
地點|墨爾本 NGV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
票價|免費入館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