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CHI YUN HUANG

日本「折形」文化與山口信博的設計思維

已更新:2022年12月11日

閱讀《建構視覺設計13人》時,受到平面設計師山口信博從日本「折形」中看見「相即」的體悟所吸引。進而決定一窺這門日本祕傳禮法,同時分享其對山口信博設計思維的影響。

來源:折形デザイン研究所


 

折形:有形的心意

折形(おりがた)是日本特有的贈答禮法。祕傳於600年前室町時代的日本武家,以武士專用的和紙將要贈送給他人的禮物、書信和酬金等進行包裝。每一道摺痕、手部動作與包裝時肅穆的儀式,皆代表贈予者的心意以及對接受者的尊重。

在型式上與折法上有著明確的制度與規範,折疊的方式會根據季節和包裝內容而有所不同,可以說是融合日本美景與美學的文化資產。


『つつみのことわり』展,來源:折形デザイン研究所


江戶時代中期,世代擔任宮殿禮法指導的伊勢家,其家族傳人伊勢貞丈為了端正當時紊亂的殿內禮法,而著作了《包結圖說》(ほうけつずせつ),詳述了幕府使用折形的意義、目的和正確的折形方式。

百年後,山口信博偶然於古書店發現這本書,這本書也成為他創立折形設計研究所的契機。


 

相即:陰陽同體

山口信博於1978年成立山口設計事務所,以書籍設計為主軸。2001年成立折形設計研究所,出版了《折る、贈る》、《新・包結圖說》、《傳遞和心的禮物包裝法》(和のこころを伝える贈りものの包み方)等書籍。

他的作品擁有大量的留白,這樣的留白看起來相當和諧,並有著確實的份量感。是因為山口信博將有文字部分的「圖」與沒有印刷文字的「地」,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一同揉捻進設計裡。

「圖即地,地即圖。」山口信博說,「這是一種相即的關係。」

「相即」是佛教用語,指兩種事項相互融合、成為一體。而「圖」相當於「陽」,「地」相當於「陰」。若文字是「圖」,紙就是裝載文字的「地」;若書籍是「圖」,作者與讀者等無法呈現於表面的關係就是的「地」。兩者並非分離的二元,而是同體。



設計:山口信博


山口信博在書中分享一個故事:日本20世紀最重要的室內設計師倉俁史朗,出身於戰爭時期的東京。空襲時為了擾亂敵方的探照燈,會撒片滿天飛揚的銀紙。在月夜下的光芒非常美麗,年幼的倉俁史朗看呆了,遲遲不去避難。他就是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

有一次學校把他的父母叫去,說再這樣下去史朗會變成無法適應社會的大人。但他的父親對校方說:「請不要隨意改變史朗。」山口信博聽了恍然大悟。正是因為有認同他負面部分的父親,才能誕生倉俁史朗的才能。

如許多事情沒有對錯,只是視角的不同。折形的概念也一樣,同等地看待紙的正與反、左與右、陰與陽,才能抱合成形。

『かたちときもち 吉の毎日』展,來源:MUJI東京銀座店


抱持著這樣的信念,山口信博延伸到折形教學與平面設計領域。

教導折行時,會盡量避免將自身的想法介入贈與者與接受者之間,將心力放在教導包裝的方法上。大家親手折,親手送,才能完整折形中贈予與接受的關係。

在書籍設計上,他認為設計師應盡量消除自己的存在,讓書籍作為作者傳遞意念給讀者的媒介。另外,也提醒身為設計師不能不留意的危險性,就是只把設計物當成展現自我意識的舞台,而忽略真正的「心」。


 

設計之形

「任何設計都要從心出發。」山口信博如是說。

面對沒有形狀的心,如何洞察人們的期望,以及使用設計手法加以表現來有效地傳遞價值,是設計師需思考的課題。

山口信博,來源:折形デザイン研究所


日本著名民族學家、語言學家和詩人的折口信夫曾說過:「當手心接過翩翩飄落的雪花,打開手心時雪花已不見蹤影。手掌心只留下接住雪片時的舒適感受。」最極致的詩歌就是只留心意不留意義。

翻開書頁感受到的共鳴,闔上書本之後還會留下,這當中不需要過剩的設計表現。如同折形的重要並非物件本身,而是當中交換的種種,雖然打開的當下會消失,但心意會留在雙方心裡。



 

Read more…


《建構視覺文化的13人》 作者: 《idea》編輯部 出版社:臉譜出版社 👉🏻點擊購買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