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柏林馬燦公園的融水苑,2003,枡野俊明
每當去日本旅遊時,總是被日本庭園難以言喻的安定氛圍所吸引。時間變化在日本庭院的表現地特別明顯,連石頭生的苔也別有一番風味。
《看不見的設計》作者——枡野俊明是日本庭園設計師,同時也是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的住持,他將枯山水帶入現代空間之中,是當代著名的景觀設計大師之一。作品遍佈日本、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打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被 2006 年《新聞週刊》(Newsweek)日本版選為「世界尊崇的100位日本人」。
日本庭園大師——枡野俊明
「身為一名僧侶,我的設計以禪的思想為本。」
設計庭園對枡野俊明而言,是展現修行成果的場域。禪說「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他釋意,同樣的水,隨著飲用生物不同,可成毒也可成乳。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庭院,必須擦亮自己的內心,設計出的庭園才能帶給訪客正向的感受。
在書中,他娓娓道來是如何以禪的修行作為啟發創作的泉源,也提及日本藝術文化也是從禪當中孕育。不禁讓我好奇,究竟這兩者有何淵源?
禪與日本的美學意識
禪的思考模式近似哲學,但必須加以實踐。禪的觀念是,世間所有行為都蘊含著真理與道理,藉由親力親為地去勞動、去體驗,在生活中「行道」來看見「本我」(與生俱來的潛意識,不受主觀意識的控制)。
僧侶將修行中得到的領悟轉化成其他具體的形式,因此日本有「畫僧」、研讀漢詩的「五山僧」和打造庭園的「石立僧」等,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表現自身的修行的成果。而他們也將作品放在日本禪寺建築中名為「上奧堂」的聚會場所,供訪客欣賞。
日本禪寺中名為「方丈」的建築,分為六等分,上奧堂為其中之一。圖為日本京都東山龍吟庵方丈室。
後來因連年征戰,懷抱困惑與恐懼的武士、將軍、各領域的專家等也前來尋求僧侶的智慧。漸漸的,不僅是人生的道理,從禪中孕育的藝術文化,也引進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當中。
有趣的是,觀察西方的藝術也有同樣的歷史足跡。莊嚴的宗教建築、繪於拱頂溼壁畫和宏偉的雕刻,也都源自虔誠敬畏的心。
空與無常
禪宗中的「空」也稱為「無常」,意指世間所有現象都在變化,即沒有永恆。這觀念深深影響日本人的美學意識和價值觀——因無法常駐、無法保留,花開花謝、樹木凋零,才美。
他們認為讓人感受到時間的變化,才是最高級的饗宴。所以日本建築空間當中的屏風、掛軸、食器等物件,會因應季節變化;料理也使用當季食材,食物的裝飾會隨著季節使用鮮花或楓葉搭配。
opus 有栖川花園洋房「清風道行之庭」,2004,枡野俊明
枡野俊明的設計思維
枡野俊明說,了解「空的空間」就能了解日本欣賞的是「變化之美」,因此能夠捕捉場域中每一個瞬間,就是設計要做的事。「閱讀場域,感受大地之心,思考訪客的心情,再進行設計。」這是設計庭園時不可或缺的階段,並在各階段中,謹慎地將時間變化納入考量。
閱讀場域
為了設計庭園,必須知道場所原本就具有的力量。枡野俊明事前會調查那塊土地的歷史背景和風俗,特別是海外設計案,保留當地文化的同時,慎重考量如何巧妙融合日本文化。
他曾經參加拉脱維亞國立紀念公園的競稿。拉脱維亞過去被蘇聯統治,有段被強制送到集中營屠殺的歷史,他思考應該如何傳達這段歷史?還有遺族應該如何看待,以將這段歷史傳給後世?
他看著用地在落日之際,湖水被餘暉渲染得美豔絕倫,於是決定將夕陽設定成「未來」,建立一座特別的祈禱空間。
他在電視上籲請遺族家屬「有幾位祖先犧牲,就帶相同數量的石頭前來」,最後藉由堆積六十六萬犧牲人數的石頭,打造出一座凝聚全國向心力的場所,訪客將穿越這些悲痛面向湖,朝著未來參拜。
拉脱維亞國立紀念公園,枡野俊明
大地之心
坐禪會注意到平時沒有注意到的事物。枡野俊明透過平日的禪修開拓內心,仔細觀察用地的變化,看見「大地的心」。萬物皆有神性是日本人獨特的自然觀,也是他做庭園設計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樹有心、石頭有心,他們的千姿百態,其實各有用處。
枡野俊明說設計庭園時,不論是斜坡或巨石,都是持續千百萬年的大地之心,他不會將之剷平或移除。而是設法解讀各種素材,保留現狀。庭園中有三種主要的素材:
石: 禪的思考是「石不會改變」,所以石頭是庭園的骨架,用以表現世間「不變的真理」。只有石頭的庭院最難設計,其缺乏季節變化,但有一股讓訪客正襟危坐的莊嚴感。
綠: 樹木有柔和空間的作用,並呈現季節感。尤其是在山中生長、歷盡艱辛的樹木,甚至可以呈現出「風」的感覺。同時,透過不同顏色與大小的樹木配置,可產生空間的深邃感,讓人對隱約可見的後方景物而產生想像,這種無限拓展的想像,即禪藝術中的「幽玄」之美(深藏內部的餘韻)。
水: 水流方式會帶動視線,且映照出的景色氛圍,比實物更動人。其池面的漣漪對比池底的全然不驚,可表現人心,也可表現真理等等。尤其在都市中,水流聲可以柔軟車輛的聲音,淨化訪客的心靈。
位於東京市區的港灣麴町飯店的「青山綠水之庭」,1998,枡野俊明
訪客
庭園是款待訪客的場域,為了更透徹考量訪客的內心狀態,枡野俊明設計庭園前,有三大考量:
空間中的使用(造訪)狀況是哪種?
誰在使用(造訪)?
使用這座空間的人是以哪種心情造訪?
他相信空間能夠培育人格。若是自家住宅庭院,枡野俊明會深入了解每個家庭的價值觀,思考這座庭園將如何隨著孩子成長,再著手設計。
若是都市中的建物,庭園必須能夠洗滌身心,讓訪客將喧囂拋至於腦後,尋回被遺忘的平靜。
庭屋一如
人可以坐在緣側(類似走廊)上,觀賞庭園。來源:wiki
此外,日本傳統建築是將自然引進建物內部,與自然共生,這是日本建築最初始的想法。仔細回想會發現,他們的房間並無牆壁,而是完全開放的,僅用和紙門、屏風等可滑開的物品來區隔內外隔間。現代因為考量到室內空調,所以才用玻璃分出清楚的室內與室外。
枡野俊明說,他在思索設計時,常設法讓內外成為一個空間,將這些價值觀運用於現代都市的庭園設計,傳承日本文化。
「opus 有栖川花園洋房」設計案中,他將通往庭園的路徑穿過牆壁之間,交錯於建物內。2004,枡野俊明
不以二元式排除
《看不見的設計》中,還述說許多枡野俊明從修行獲得的智慧。他將自身畢生累積的思想,投注在庭園之中,藉此分享給世人他對人生深刻的體悟。
這本書的最後他提醒未來的創作者,禪不會區分美醜,也不會分黑白。區分外形的優劣,表現出的結果常常缺乏深度。看見素材的「心」,不以二元方式排除,在表現、想法、事物等構思將更為自由開闊。
如果有人閱讀此書,我建議也能像觀看一座庭園一樣,重點不在於看得見的事物,而是在內心中獲得屬於自身的領悟。
「追求物質豐饒的時代已然結束,以重視內心豐饒的思想必將更受世界注目。」枡野俊明
「悠久苑」防府市斎場庭園,枡野俊明,來源:oniwa.garden
Readmore
《看不見的設計:禪思、觀心、留白、共生,與當代庭園設計大師的65則對話》 作者: 枡野俊明 出版社:臉譜 👉🏻 點擊購買
枡野俊明的公司 — — 日本造園設計株式会社